琳琅

被山水眷顾千年,“转塘帝国”的情与爱,穿过时光仍奔腾不息
琳琅
你的位置:琳琅 > 最新动态 >
被山水眷顾千年,“转塘帝国”的情与爱,穿过时光仍奔腾不息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0:01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◆ ◆ ◆ ◆

每一段旅途,都是一场相遇,除了地理纬度,或许时间维度上的人和事更令人着迷。那些在旅途中留下的难忘记忆,在岁月的淘洗下愈发珍贵。想要保留这些可贵的回忆,『旅途往事』便应运而生。跟着浙游君,一起走进那些老街旧巷,走进一段段别人的往事,山高路远,看世界,也找自己。

钱塘江过富阳而来,江流婉转,到珊瑚沙后折向东而去,便一门心思奔向东海,在此间留下了“之江”的笔序。大江滚滚,过六和塔,到下沙至盐官,逐渐开阔,流水若骑兵迸掠,波涛如山峦重叠。日照碧浪,月引潮汐,江水如蝉脱壳,迫不及待地想要变成海洋。

于是来自新安江和富春江旖旎的波浪,将最后的温柔停留在了珊瑚沙,由南而北,划出浦沿和转塘。珊瑚沙这块地方,行政上曾经多次变迁调整,最后到2007年,因其地缘和文化相似性,最后划入转塘街道。

1985年7月,转塘镇集市小摊上女生们正在挑选美女明星的照片,当时只要5分钱一张。摄影@阮晓

我少年时,在六和塔下航海俱乐部练习划艇,每日晚训,便是溯江而上,到珊瑚沙后绕巨大的航道浮标返程。此时静水深流,星月满天,珊瑚沙和浦沿一带的渔民解缆张帆,木船如箭一般像下游奔去,张网放笼,横断大江之鱼获。

因为一江之划,转塘便成为杭州城的一块飞地,1996年滨江建区,但一直要到2013年之江大桥通车,转塘才有了另一条与主城区勾连的道路。即便如此,2015年到浙江音乐学院报道的新生,恍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工地,工程车来来回回,将渣土运送出去;四方塔吊,把希望建设起来。

1985年,当时在转塘集市上做生意的人中,萧山人特别多(他们大多在闻家堰坐钱塘江上的渡船到袁浦,再骑自行车到转塘),这位带着典型的萧山竹帽的大爷正在取钱。 摄影@阮晓

转塘开始转身,在午潮山和钱塘江包夹的腹地,山水已经眷顾千年,而城市带来的红利才刚刚开始。

杭州城东和城西南各有一座大学城,城东的下沙大学城汇聚了13所高校,规模宏大,声名远扬;城西南只有两座艺术院校,独具特色,一所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,一所是浙江音乐学院。

两座艺术院校坐落之地,便是转塘。想直观知道转塘有什么的时候,可以先说说老何的买房故事。

在象山两端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和浙江音乐学院 摄影@李蓓敏、子夷

台州人老何早在20年前,便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杭州城。2002年的时候,他帮他80多岁的老母亲在市区文二西路买了一套房子,彼时价格为5千一平米,而今新开的,6万一平;到了2014年,儿子临近大学毕业,他准备自己也买套房子。

在预算范围内,杭州城他能买的房子都看了一圈,最后选在了转塘。原因无他:一是烟火气,二是山水。

龙坞 摄影@徐世明

“在转塘的学生,和在别的地方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不一样。众所周知,学生要放寒暑假,每年过年最热闹的时候,往往是大学城最寂静的时候。可要参加艺考的学生,往往寒暑假是最忙碌的,因为要艺考,转塘汇集了大量的学习艺术、想考取中国美院的学生。寒暑假,高中生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,络绎不绝,留在转塘画室学画画,密集集训。这里,不存在一段时间忽然少很多人,一段时间又热闹非凡的状况,是没有潮汐的大学城。”

转塘是有烟火气的。

老何说起了他选择居住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,此地有山有水。转塘的山水,是独一份的,是一幅可以延展开的水墨山水画,绵延数十公里。

向内,转塘有龙坞、外桐坞、大清谷,向外的第一圈是灵隐、梅家坞、铜鉴湖;第二圈是九溪、西溪、东洲岛;第三圈是西湖和富春江。

如今,老何住在自己的房子里,每周他都会带上4个塑料壶,骑着电瓶车,去龙坞打免费的山泉水,每来一次就能拎走40斤的水。“转塘的自来水听说是千岛湖的,水质也很好。我去打水,相当于去氧吧锻炼,还能省水费,也可以给儿子养的鱼用,好处多多。大夏天每次走到龙坞,都能感受到空气清新,凉风习习,非常舒服。”

龙坞里的翡翠秘境——龙尾巴水库 摄影@停香

一半诗意一半烟火,用来形容转塘,最是恰好不过。

中国美术学院是艺术生的圣殿,每年从这里毕业的、走出去的知名人物很多,也有成千上万怀抱梦想的人前来转塘,迈向他们心中的圣殿。

2015年“五一”期间,中国美术学院影视动画系的研究生们迎来了特别的课程,此次为学生们上课的,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的孟中教授。在课上,他让学生们写写自己的生活,写“转塘漂”的故事。“转塘漂”这个词是接待他的美院学生说给他听的,他现学现用。

曾经的转塘老街 摄影@黄万和

北漂、横漂,是在影视圈工作的人常年的工作状态,在转塘学习的学生们,则自我调侃“转塘漂”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,其中有一对是网红夫妻——十三阿全。

美院门口有个四四方方的区域,俗称“垃圾街”,在转塘区域工作生活的人,对于垃圾街,都有一段独特的记忆。

在转塘“垃圾街”还没有被拆的时候,在林立的餐馆里有一家特别的店铺,门口挂着一个巨大的牛头,店门刷成了醒目的蓝色,店名“流浪共和”,创立者十三阿全。十三和阿全是一对情侣,阿全从小有听觉障碍,基本的义务教育都很难完成,当时村里有个国美毕业的先生,阿全父母带着儿子,跪下恳求虔诚拜师。阿全有天赋加之努力,竟考入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,当然他入学的年龄,比同龄人大3岁。

垃圾街上的学生们 插画@朱小贱

十三是女孩,也是个美术生,学的是插画,却不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。二人在杭州一次聚会上认识,后又在西藏的旅行中相遇,自此成为情侣。他们去了数十个国家,走遍了南北半球,也从国外带回来了许多的有意思的东西,从最开始摆摊,到后来开店。他们的店最多的时候,几乎在杭州每个大学,都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店铺,可他们也遇到了和其他实体店一样的危机,面临困境,被迫一家家关掉。转塘垃圾街的“流浪共和”是他们开的最早的一家店,也是他们最晚关掉的一家店。